科研对教学的意义?

赋能高科 2025-02-12 10:01 大数据 252 次浏览

一、科研对教学的意义?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教育形态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单的说就是教育工作者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对教育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透过表面的,零散的问题,从中找到本质规律性的东西,把这些探索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是规律。就能指导以后的教育活动。

二、大教学论的时代意义?

从《大教学论》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每一项教育理论都是与实际事例结合的,这让后来这些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可借鉴这种方法,进行改进再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以达到教育工作者想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

《大教学论》是近现代的教育理论著作,它总结了作者一近现代教育学之父毕生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一部著作,它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它闸述了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实践家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思想,揭示了教育学中一般的教学规律,至今仍对现在学校和教学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作者夸美纽斯是一位具有丰富教育理论思想、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家。

他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闹述了他伟大的教育理想,为此他也相对应地作出了教育实践活动,对后人特别是后来的教育工作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具有实践性的情鉴意义。

三、大数据对学生的意义?

意义:精准了解自己的定位,潜力,促进自己学习,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大数据是一门高新技术,学生需要学习,探讨,培养学生求学的愿望,吸引力强,彰显个人对计算机应用的能力。

利用大数据统计,可以提高效率,获取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利于提高学习动力,培养个人的爱好和追求。

四、大单元教学理念的意义?

学科关注整个单元的教学,有利于单元目标的达成。更具深远意义它带来的是学生整体把握文本能力的提升。

从一个单元出发,连接到一种文体;从一篇文章出发,连接到一本书;从一组文章出发,连接到一类文章;从一位作者出发,连接到一个时代。将语文教学和语文阅读、文学欣赏、写作整合为一个整体的价值远远大于传统语文分块教学的价值。

其深远意义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更重要的是,在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下,教师可以整合能整合的一切,尽一切可能实现整合,关注单元整体的效益,同时,也会敢于大胆取舍,防止被教材束缚住师生手脚。

五、大单元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1.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梳理与整合能力。大单元教学给学生提出了更高于单篇教学的能力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浏览文本、筛选信息、理解文本、梳理概括、组织整合等核心素养。

2.有利于突出单元主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驾驭和把握课本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本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六、教学的有效管理对课堂教学有什么意义?

有效的教学取决于有效的管理,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和有效进行的前提。如果没有课堂教学管理,或者课堂教学管理不当,就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七、解字法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了解汉字的来源、演变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的结合,其形有书法美,讲造型布局;其音通音乐美,有韵律节奏;其义富哲理美,蕴思想内涵。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文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依靠瞬时记忆能短暂地记住某个字的构形和意思,但面对数目庞大的字词时,往往捉襟见肘。如果学生能联系《说文解字》来理清字的来源和演变,他们定会豁然开朗且牢记这些知识。

二、有助于辨析易混淆字

汉字博大精深,其中不乏一些“撞脸”的字,但它们的意义却相去甚远,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给学生的读、写、识、用设置了不少障碍。教师以《说文解字》为媒介,引导学生在了解汉字的来源、演变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汉字的本义及其引申义,可以对易混淆字进行有效的区分。

三、有助于增加文学知识

部分学生因为学习基础薄弱,加之学习方法不得当,在学习语文尤其是文言文时感到力不从心。如果说《说文解字》初步激发了学生对文字的好奇和兴趣,帮助他们摸清了文字的来源和演变规律,那么在此基础上,教师便可逐步引导他们增加必要的文学知识。

八、文献检索对教育教学的意义?

文献检索对教育的意义如下:

1、全面正确的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文献资料提供科研选题的依据。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搜集现有的与这一特定研究领域的有关信息,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作系统的评判性的分析。

2、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是跟踪和吸收国内外研究学术思想和最新成就,了解科研前沿动向并获得新情报信息的有效途径。进行教育研究,必须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手段和研究方法。

九、反思性教学对教师成长的意义?

反思性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门必修课。每一节课的课前备课都是在完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前提下进行的,都是根据教材特点,学情特点进行的预设,可是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是有思维的个体,所以,无论课前做了多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都会有意外,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进步。

十、书院对当前教育教学的借鉴意义?

古代教育,非常重视德行教育,治学与修身紧密相连。现代的大学越来越注重学生本身的技能训练,而忽视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完全把治学与为学割裂开来。因此,我国现代教育亟须借鉴古代书院的做法,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一个重要的思路,很有必要为学生们制定一些“学规”,以引导学生重视修身。

02学术研究和教学相结合

这是书院教学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学制度的精华所在。最早的书院产生于官方藏书、校书和私人读书治学的地方。书院的创建者或者主持人大多数是当时一方有名的学者,他们把自己的研究和讲授结合在一起,讲授的内容就是他们自已的研究成果;同时,在讲学过程中对研究成果又进行完善和充实,并力争取得社会承认。他们一方面致力于自己的学派研究,建立自己的学派;另一方面收受生徒,使学术研究与教学活动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后来的书院,几乎都是沿着学术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道路发展的。历史上许多有名的书院,既是当时一方教育活动的中心,又是著名学者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如南宋时期,书院研究和讲授的内容基本都是理学,讲授的学者大都是研究理学的。朱熹在福建、湖南、江西等地传播理学;陆九渊、吕祖谦等在江南地区讲学。明代的王守仁、湛若水以及他们的弟子,既是其学说积极的研究者,又是无日不讲学的教育家。

03书院教学以自学为主,质疑问难

这是书院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书院教士在教学方法上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便是以自学为主。书院大师面向生徒讲学,大都是提纲挈领,然后由生徒根据内容深浅自已体会。书院虽然也规定每年所学习的内容,但都很有弹性,并不死逼硬灌,也不强制执行,课程的进度可快可慢,都是根据生徒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的。

至于质疑问难,更是根据生徒领会钻研的程度来进行,不要求千篇一律。对于书院生徒所提出的问题,大师们也是有时解答得明白透彻,有时又只是略加揭示,主要还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领悟,有时又是师徒反复论辨。总之,解疑的方式是不拘一格的。

书院大师所采用的问难论辨式的教学方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比当时一般学校只是先生讲、学生听、呆板生硬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前进了一大步。

书院教学在注重学生个人钻研为主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读书的指导。书院的许多名师都把指导学生读书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指导学生应读什么书,哪些先读,哪些后读,以及如何提高学习的效果等。清初的李在陕西关中书院讲学,在他订的会约中,把教学分为讲授与自修两部分,并分别订出详细的规程,其中十分重视对学生自学的指导。强调自学,以读书为主。

书院大师虽然也给学生面授,但往往只是提纲挈领,由学生随其深浅自行领会。就像习语所说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书院教学的最主要内容不是老师讲解,而是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书院强调学生自学,并不是对学生不加任何鞭策或者过问,其管理的重要的措施就是“考课”,以督促学生把书读透读广。

书院还十分强调学生读书要善于提出疑点、难点,鼓励学生要善于提出问题并进行论辩。吕视谦在丽泽书院讲学时,提出求学贵在创造,要自己独立研究,各辟门径,要超过习俗的见解,而有新的发明,他说:“今之为学,自初至长,多随所习熟为主,皆不出窠臼外,惟出窠臼外,然后有功。”

书院特别强调学生读书要做日记,就是把每日所读书籍的心里疑惑,记在日记册中,然后加以整理、汇编。事实上,书院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参加了一定的学术研究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治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04书院实行讲学,建立讲会制度

书院以讲学著称,大约可分为三种,其中有参考和借鉴意义的讲学又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进行学术传授的讲学。这种讲学是在书院内进行的,目的在于阐发儒经义蕴或学派的要领,一般都由大师主讲,如朱熹在白鹿洞传授理学;陆九渊在象山讲学;吕祖谦在明招山、张在岳麓书院都亲自主讲。大师们讲授的要点或写成讲义、或录为语录,如吕祖谦的《丽泽讲义》、陈亮的《经书发题》、朱熹的《语类大全》、陆九渊的《象山语录》等,都属于讲授性讲学的内容。

第二种是讲会式的讲学。目的在于相互探讨、争辩,或发挥一个学派的精义,或辨析不同学派之间的异同,这种讲学不一定都在书院内进行,但都属于学术性的。这是书院教学区别于当时一般学府的一个重要标志。

南宋时期,朱熹和陆九渊是两个不同的学派,但在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朱熹邀请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讲学,成为不同学派在书院讲学的典范,首开书院“讲会”制度的先河。以后各书院讲学都标出自己的“话头”(即讲学宗旨),然后讲说,在讲学中,欢迎别人质疑问难,展开论辩,允许提问和探讨。

明代书院“讲会”很盛,各派到处讲学,扩大自己学派的影响。书院的讲会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东林书院、紫阳书院、还古书院、姚江书院的讲会最盛,并且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各书院的讲会都有严密的组织、明确的宗旨、详细的规约、确定的日期、隆重的仪式和专门的经费开支等。

讲会制度不仅是书院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后还逐渐超出书院范围,扩展为社会的学术聚会,将书院的教学活动同社会上的学术活动结合起来,使书院扩大了教学范围,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学术气氛,提高了教学水平,同时又扩大了书院的影响,提高了书院的社会地位,为地方的学术活动贡献了力量。特别是学生参加讲念活动,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提高书院的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第三种是宣教式的讲学。听讲人不限于书院生徒,目的在于为统治者起训官化民的作用。用宣扬纲常礼教,教人存天理灭人欲来为封建统治服务的,随着清代汉学的兴起,这类讲学逐渐减少。

重视讨论,重视各种学术讲座,比如有展望性的、有思想性的、有知识性的或者是文艺性的,鼓励学生尽量多利用大学讲座这种可贵的思想财富,它对于提高个人文化素质非常重要。

05书院考课开卷,鼓励创新

考课是古代书院一种学业考核的制度。用考课来促进生徒努力钻研,写出论文,可以说是讲习的一种有效方法。

书院注重大师的影响,提倡生徒自学,一般不用考课方法。但到明代一些私立乡邑小书院,开始实行每月会文考试。到了清代,考课的书院数量增加,不仅小书院考课,大书院也考课,而且像紫阳书院一类的大书院,考课已成定规。

但书院的考课不都是考时文,也不全是铁定要接科场的办法,如关门闭户,限时限制,不许走动,搜查夹带,规定文体、字数,重誉考卷等,书院的考课是注重考查性的考课,即通过记日记,写记(即用日记薄把质疑问难之语、读书的心得及疑义记在上面)等方式进行考课,含有督促检查生徒学习情况的性质。

再从诂经精著等书院考课的实际情况看,书院的考课已有很多新意,如废除商户、糊名等不信任参考生徒的做法,同时,还宽限考试时间,不考时文、八股,考的是经史词章,天部、地理、算法等,而且又可以专精一艺,考时可以允许考生互相借阅书籍,互相传递条对以便参考,其实这种考课等于开卷考试。

或者通过作论文来进行考课,就是提倡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敢于发表观点不同的见解,而不以死记经籍文字为能,鼓励生徒创立新说。考课的课艺连同记所载内容,经院长、学长批改,成为学术性的文章,然后刊印成论文集,相当于出学报,使学术公开并得以交流。

凡此等考课的方法,不仅无伤于注重生徒深造自得的学习方法,而又收到了督促推动的效果,不仅不应厚非,即便是对现当代教育而言,也还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