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经济背景?

赋能高科 2024-09-16 23:33 虚拟现实 281 次浏览

一、明清的经济背景?

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点。中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发展背景各不相同。明清时期各区域的发展轨迹与特点也有较大的差异,从而形成几个颇具特色的经济区。

第二,商品流通的发展。从明代到清代,全国商品流通的范围和规模均有大幅度的增长,流通格局也有很大的变化。商品流通的发展是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中又一显著特点。

第三,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是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这一城乡市场网络体系,可分为流通枢纽城市、中等商业城镇和农村集市三大层级。

流通枢纽城市,主要是指作为全国性或大区域的流通枢纽的城市,其贸易范围一般多能覆盖数省或十数省,并多为中央一级的税关所在地。明代南北物资交流主要依赖京杭大运河,流通枢纽城市也多集中在运河沿线;清代,沿海、长江航运逐渐取代运河成为全国最主要的流通干线,沿海、沿江一批重要的流通枢纽城市迅速崛起,如上海、天津、广州、厦门、重庆、汉口、九江等等,这些城市大多成为鸦片战争后的第一批通商口岸

二、共享经济行业背景

2000年之后,随着互联网web2.0时代的到来,各种网络虚拟社区、BBS、论坛开始出现,用户在网络空间上开始向陌生人表达观点、分享信息。

但网络社区以匿名为主,社区上的分享形式主要局限在信息分享或者用户提供内容(UGC),而并不涉及任何实物的交割,大多数时候也并不带来任何金钱的报酬。

2010年前后,随着Uber、Airbnb等一系列实物共享平台的出现,共享开始从纯粹的无偿分享、信息分享,走向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共享经济”

三、元代经济政治背景?

政治上是从蒙古国时期倒退会中原的水平。经济上初期还是以商路贸易作为税基,很长时间对工农很优惠。这接近近代英美的商业模式,控制全球商路设法抽成。后来也倒退回来了。

忽必烈战胜了阿里不哥,平定了李璮叛乱,使元朝统治得以巩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自至元十一年开始大举攻宋,至元十三年占领了南宋都城临安,至元十六年南宋流亡政权灭亡。至此,元朝统一了全国。

忽必烈在中原汉地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势日益强大,引起了蒙古诸王守旧宗藩势力的不满,在忽必烈统治时期发生了蒙古诸王的叛乱。

除了蒙古诸王的叛乱之外,忽必烈因为国家理财的问题,与儒臣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从而导致了统治集权内部的一系列斗争。

四、口红效应经济背景?

口红效应”是指因经济萧条而导致口红热卖的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也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

在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

这是因为,在美国,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奢侈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奢侈品。

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

再有,经济的衰退会让一些人的消费能力降低,这样手中反而会出现一些“小闲钱”,正好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

五、全球处于什么经济背景?

世界上普遍认为中国今年的经济形势不错,虽然增长不如去年,但在世界范围内是唯一正增长的;其他国家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负增长。

从发展趋势看,由于新冠肺炎还远未到全面受到控制的程度,受疫情影响,全世界经济很可能会持续下滑。这都是一般性认识,如果翻译成老百姓的话,大约就是“中国老百姓生活会一定程度受影响,但影响不大”。

主要表现为,国内生产形势不错,可以确保百姓生活不受影响;但世界大环境不好,进口贸易一定会受很大影响。进口贸易受影响,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商品和服务就会减少,中国人的生活品质必然会下降一些,明确一点说,就是中国人生活的舒适度会有些下降。

常说“人类共同体”,全世界的重大灾难中,中国人也不可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六、什么是经济商务背景?

指的就是当时情况下的经济环境,有什么好处或者坏处。

七、发展林下经济的背景?

发展林下经济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农民充分利用林地,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科学经营林地,而在农业生产领域涌现的新生事物。

它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八、共享经济的背景介绍?

共享经济是由美国的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和琼·斯潘思于1978年在其学术论文中提出的概念,主要思想是——通过第三方提供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交易平台,将闲置的资源(如住房、汽车等)以出借或者出租的方式让渡给使用者,优化资源配置,获得相应回报的经济模式。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又将共享经济的概念边界不断扩展延伸,现在主要是指基于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将海量分散化的闲置资源进行整合共享。主要体现为使用权的暂时性转移,也包括剩余所有权的让渡,以及时间、空间、技能等无形资产的共享,它是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

九、简述移动经济的背景?

 移动经济是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产生的新型经济形态。

1. 随着5G技术的不断推广,移动互联网的门槛降低,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移动终端进行生活或工作,为移动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2. 移动支付的应用也在不断推广,使消费变得更加便捷,促进了移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 特别是在新冠疫情下,线上办公、线上购物、线上教育等各种线上活动似乎成了新常态,移动经济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推广。

移动经济已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不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同时也促进了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进程。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移动经济也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变革和惊喜。

十、经济建设提出背景?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一、1949一一1956的经济建设(过渡时期)

(一)1949—一1952的经济建设(重点: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1、背景: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经济烂摊子

2、措施: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等

3、意义: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1953一一1956的经济建设(重点:开展一五计划,包括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1、工业化建设

(1)时间:1953一五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到1957年提前完成

(2)特点:政府主导、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

(3)成效: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建成汽车、飞机等重要

工业部门和东北重工业基地,初步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2、社会主义改造

(1)背景:分散的小农经济、手工业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2)时间:1953一—1956底

(3)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方式:加入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化运动)、公私合营和和平赎买

(⑤)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3、注意:分析一五计划必须从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两个角度入手。

二、1956一—1978的经济建设(一)成功探索

1、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成为探索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2、1956年9月中共八大的召开

(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2)内容:科学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A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现实

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

B.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3)意义:体现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