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怎么用新能源汽车?

赋能高科 2024-10-01 14:00 新能源 230 次浏览

一、东北怎么用新能源汽车?

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新能源汽车是近年来冉冉升起的新星,其极佳的经济性,给广大车迷提供了一个新选择,由于新能源汽车主要以电池提供动力,现在绝大部分汽车电池选择锂电池,锂电池的最怕寒冷,东北地区冬天气温极低,严重影响电池的续航能力,所以尽量将车辆放置在温暖的空间没,减少室外放置的时间!

二、适合东北的新能源汽车?

首先适合东北、纯电动能买到的车型有很多个人首选SUV,推荐AION V、威马EX6、小鹏P7、汉、Model Y这几款,主要推荐这几款,其他的根据个人需求。

三、东北买新能源车行吗?

在东北,不建议购买新能源,不适合开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的好处多多,有许多汽油车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上牌不用摇号,加速性能好,费用低,车内安静行驶质感好等等…

但是,我们使用新能源汽车主要考虑续航、充电速度、电池寿命…目前主流电动车续航在300多公里,有的是500公里,当然这是官方数据;充电速度都还可以,一般都支持快充和慢充,像特斯拉快充一小时慢充十小时…

四、新能源汽车适合东北开吗?

对于新能源车冬天的表现如何,东北的“老铁们”可能最有发言权。因为每到冬天,正是东北新能源车“趴窝”时。

日前,长春一场大雪再次扯下新能源车的遮羞布:亏电接近70%,换电站排长队,电池与底盘一同被冻住,电池仓被冻住等系列问题,引发广泛关注。“东北(西北同理)不适合开新能车”的观点,似乎得到了强化。有网友调侃“怪不得打不到车,都在等充电”。

但是,面对“碳中和、碳达峰”双碳目标,面对东北/西北2亿人口,面对广袤的市场,上到国家下到车企,都不会放弃在两地普及新能源汽车。这次普及思路变了,不再是纯电动,而是将换成插混/增程,势必要让新能源车挺进两地。

渗透率远低于平均值

盖世汽车整理了1-10月各区域新能源渗透率情况,西北和东北垫底,远低于25.22%的平均值。两大地区,西北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渗透率表现更好。这是因为,西北包括五个省份,更是有陕西拉动。

相比新疆、甘肃等其他西北省份,陕西更靠近中原地区,冬季平均气温是5~14度,对新能源汽车较为“友好”。全国城市前10月新能源车销量排行中,西安以7万辆排在12位,渗透率达到28.66%,可比肩东部沿海城市。

西北地区前10月新能源合计销量能达到14.3万辆,渗透率能突破15%,关键在于西安的贡献。

东北/西北城市新能源车前10月销量TOP10,仅有四座城市销量过万。其中,西安独占鳌头,是第二名沈阳的3倍多。陕西另一座城市咸阳以0.6万辆,排名第8。

遗憾的是,东北没有“西安”,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部分等省市地区,都位于高寒地区。前10月新能源车销量数据显示,整个东北合计不到9万辆,新能源渗透率仅为9.73%。

其中,沈阳、长春和大连排名前三。沈阳虽为东北前10月城市新能源销量第一(销量为2.1万辆,新能源渗透率14.14%),但在全国却排名49位,长春、大连更是排至50名开外。至于哈尔滨,因为气候更恶劣,新能源渗透率不到一成,更不用说其他城市了。

西北地区(除陕西外)同样如此,兰州、银川稍强些,前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接近八九千辆,渗透率超一成。再看乌鲁木齐、西宁等城市,同期销量不到5千辆,渗透率低于一成。

整体来说,东北/西北两地区新能源销量和渗透率,和华东、华南等地区一比差距甚大,不到整个华东地区(前10月合计销量为169万辆,渗透率接近三成)的十分之一,甚至可能还不及华东地区某一城市的表现。比如上海前10月新能源累计销量为22万辆,渗透率达到44.6%,位居全国各城市新能源销量之首。

从西北和东北两地区的新能源销量和渗透率来看,虽然车企强调新能源车续航高了,电池技术持续提升,更耐高寒了,但两地的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仍不太“感冒”。

宏大规划与现实困境

东北/西北虽然新能源汽车市场普及“不给力”,但仍想抓住发展的洪流。

先说东北,众所周知,东北是全国传统汽车产业核心工业区之一。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中国一汽位于吉林长春,也是“民族之光”红旗诞生地;国内第一家海外上市整车企业——华晨中国,在辽宁沈阳。黑龙江曾也是我国重要工业城市。然而,随着经济发展重心南下,东北三省逐渐走向落寞。

华晨宝马位于沈阳的里达工厂,图片来源:华晨宝马

东北是将发展新能源汽车视为工业振兴希望之一,如黑龙江明确将新能源汽车产业纳入全省工业振兴计划。

市场需求应是刺激当地汽车产业链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加快新能源汽车普及,三省市都有计划提升电动车的用车环境和便利性,增加公共充电桩和大型充电站等数量。

以吉林为例,计划到2025年,全省将建成充换电站500座,充电桩达1万个以上,满足超过10万辆公用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其中,长春市希望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6万辆,约占机动车保有量的1.9%。

辽宁、黑龙江两省也在加快配套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以2025年为节点,辽宁计划全省充电设施终端保有量超过5万个,满足超过33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黑龙江预计全省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2.5万个,换电站20座,新建加氢站5座。

再看西北,从地理位置、发展规模和速度等来看,陕西新能源渗透率较高。尤其是西安,作为东北/西北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名,其2025年保有量目标是达到50万辆左右,是2021年的十倍;在充电网络配套建设,建成投运新能源汽车充电站350个、充电桩2万根。

除陕西外,其他西北省市和东北三省一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一般较为缓慢。不过,宁夏2025年发展目标较为激进,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计划达到20%左右。2021年底,宁夏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万辆,占总保有量不到1%。

相比当前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或保有量,东北/西北各省市的2025年目标几乎都翻了数倍。但是要完成上述目标(除陕西外),两地面临的现实困境不少。一是两地高寒的自然环境;二是充电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

最近,关于新能源汽车“趴窝”“排长队充电”“电池被冻住”“续航大减”等新闻,再度冲上“热搜”。有消息传出,东北某地出租车替换成了纯电动车后,近段时间遭遇降温下大雪,“全都街上趴窝”了。雪停后排队四五个小时充电,充满后却只能跑1百多公里。“车上还得备着羽绒服,没乘客时不敢开空调”。还有车主趴在雪中,拿着吹风机为电池解冻。

可以说,一到冬天,就直接劝退东北/西北“老铁们”买新能源汽车。

试试插混/增程

现阶段纯电动车不耐高寒的问题,难以得到彻底解决。有业内人士曾告诉盖世汽车,固态电池技术可解决馈电问题,但“目前还在试验阶段”,商业化应用要到2025年后。

图片来源:中国汽车论坛截图

东北/西北大规模普及纯电动车暂时不现实,但新能源汽车应用节奏还需加快,插混/增程似乎成为折中的办法。

在日前的中国汽车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表示,应统筹推进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协同发展,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将是内燃—电力驱动系统发挥作用的地方。

万钢指出,新能源汽车区域发展不均衡,市场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重点提及东北/西北销售量、应用量低迷。他认为,这些地区是巨大的潜在市场,如果普及插混/增程,既可解决消费者里程焦虑,又能通过车辆内燃系统预热作用,解决冬天起步难问题,还可带动传统动力系统的转型升级。

近几年,多家车企推出了混动系统架构产品。插混车型竞争力大幅提升,普遍比燃油车省油,比纯电动车价格低且无续航焦虑,可兼顾城市和长途用车需求。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品牌,借插混车型打开平价市场(8万-15万)和大众市场(15万-25万)。增程也有类似的竞争优势。

插混/增程的到来,为东北/西北新能源加速普及提供方向。不过,要想两地消费者转向插混/增程车型,另一个关键还在于充电网络配套设施。网汇广汇(上海)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宇曾表示,解决充电问题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

图片来源:上汽通用五菱

补能网络跟不上新能源汽车高增速的发展需求,已成为我国普及新能源汽车的一大“软肋”。数据显示,理想状态下,车桩比应为1:1。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已逐渐接近该状态。而东北/西北两地区,仍面临“充电难”问题。如哈尔滨公共充电桩车桩比仅为24:1,长春2021年底是13:1。

随着两地区省市持续完善充电网络配套设施,这一“软肋”将得到解决。那么下一步,就是提高当地消费者的环保意识,等到固态电池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后,逐步转向纯电动车,甚至氢燃料电池车等。

对于东北/西北新能源市场,当前应该有很多车企正在摩拳擦掌。同时,当地政府和本土车企也在齐发力,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欲乘“东风”而起。本土新能源消费者或许很快就能和“趴窝”“穿羽绒服”的苦难日子,说再见了。

五、东北能开新能源货车吗?

沈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近日发布了《关于调整新能源货车限时行驶规定的通告》,规定载质量2吨以下的新能源轻型厢式货车除青年大街一线全天禁止通行,南京街一线、市府大路、北顺城路高峰时间禁止通行外,全市其他道路24小时准许通行。

据介绍,沈阳市曾对于传统燃油轻型厢式货车规定二环内所有道路禁止高峰时间通行。沈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发布的新政策,对于新能源货车在沈阳市道路的限行区域和限行时间上给予了较大程度的放开。

放宽新能源货车道路行驶权政策得到货运企业普遍欢迎。南塔鞋城附近一家运输公司负责人表示,更新新能源货车虽增加了企业成本,但放宽新能源货车行驶时间和区域,为企业经营提供了更大空间。绿色交通是未来城市货运的必然趋势,企业也应顺势而为。

六、东北能看新能源汽车吗?

可以看到,而且数量也在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就拿长春来说,在路上经常能看到的新能源汽车有特斯拉、奥迪、大众、北汽、比亚迪、蔚来、理想等等,还是挺多的,而且很多比较低端的新能源都在跑网约车。最近长春新上了一批新能源的出租车,通体黄色的,不过还没打到过。新能源汽车在东北的冬季续航是个大问题,问过几个开新能源汽车的车主,冬季的时候续航里程最多也就二百多公里。

七、东北新能源有哪些公司?

国电东北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于2010年03月30日成立。法定代表人李玉刚,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电站等新能源项目开发、投资及相应企业建设、生产经营管理、发电设备的运行检修;购售电、合同能源管理、综合节能和用能咨询;配电网开发、投资、建设、经营和管理;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管理等。

中电投东北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经营范围包含: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投资、建设、经营和管理,电力生产和销售,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

八、东北第一新能源企业?

4月29日下午,沈阳市大东区人民政府与敏实汽车研发有限公司正式签约,预示着东北首家新能源汽车电池盒生产项目落户大东区,填补了沈阳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的空白。

大东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赵宇旭与沈阳敏能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凤林签订了投资协议,敏实集团有限公司政府与公共关系总经理、总裁办胡白莎等企业代表,大东区相关领导参加了签约仪式。

九、东北有什么新能源新材料?

东北新材料是苯基有机硅。

苯基有机硅产品是分子结构中的部分甲基或全部甲基被苯基取代的一类产品,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能和用途的有机硅产品,具有更加优异的耐高低温性、耐辐射性、抗紫外、耐老化、高折射率等特性。

苯基有机硅产品依据分子结构可分为苯基有机硅单体和苯基聚硅氧烷,苯基单体主要是苯基氯硅烷,就是以甲基氯硅烷为原料,通过格氏法、热缩合法、再分配法、硅氢加成法、直接合成法等工艺得到的含有苯基的氯硅烷。

苯基氯硅烷极易水解缩合,放出氯化氢,一般是作为制备苯基聚硅氧烷的原料,不会直接使用。苯基氯硅烷按取代基团的位置和数目不同可分为:苯基三氯硅烷、二苯基二氯硅烷、甲基苯基二氯硅烷、三苯基氯硅烷等。

八苯基环四硅氧烷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硅中间体,可用于合成医药中间体、苯基硅油、苯基硅树脂、苯基硅橡胶等;还可以用作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PP、PET、PE 等的改性中间体,赋予新产品耐高低温、耐辐射、耐老化等性能。

黑龙江是全国五大风能资源较为富集的地区之一,水电装机仅占水能经济可开发量的13%,每年5000多吨的农作物秸秆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地热能资源丰富,新能源装备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制造基础雄厚、实力突出,拥有哈电气集团、一重、哈工大、哈工程大学、703所等一大批国家大型企业和重点科研院所,具备了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坚实基础和广阔空间。发展新能源产业,满足能源需求,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经济绿色发展,不仅对我省当前保增长、调结构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更为引领我省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方向

十、东北适合什么种类的新能源?

您好,东北地区适合开发和利用以下几种类型的新能源:

1. 风能:东北地区风力资源丰富,特别是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地,适合建设大型风电场。通过开发利用风能,可以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 太阳能:东北地区虽然日照时间相对较短,但也有潜力开发太阳能资源。通过建设太阳能电池板和光热发电站,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减少对化石燃料的需求。

3. 生物质能:东北地区农田和林地资源丰富,适合利用农作物秸秆、林木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发展生物质能。通过生物质发电和生物质热能利用,可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减少污染排放。

4. 水能: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适合建设水电站。通过充分利用河流和湖泊的水能资源,可以实现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总之,东北地区适合开发多种类型的新能源,通过多元化能源结构,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