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智能斯皮尔伯格是什么主义?
我认为属于浪漫主义和科幻相结合的一部电影。
这是一部机器人与人类的情感关系的电影。当机器人大卫照顾病重主人,并不离不弃时,留下的是感动。当主人抛弃旧念,离开机器人大卫时,是辛酸。当机器人大卫躲过灾难,仍想着回到主人身边时,是那份不离不弃的执着让人感动。如果能爱就好了,我们人类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机器人,如果有一天人类不再存活,如果有一天机器统治了世界,那时也不会有更多感知,但现在的我们拥有灵魂,只有拥有灵魂的人才可以体会到拥有它的可贵。片尾外星人甚至羡慕机器小男孩上遗留下来的人类情感,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珍惜我们能够去爱的能力。喜欢这款电影海报,真实与幻影并行存在。
二、斯皮尔伯格身高?
171厘米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Allan Spielberg)身高为171厘米,1946年12月1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美籍犹太裔导演、编剧、制片人。
三、如何评价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经典科幻电影《人工智能》(《AI》)?
昨天重看了一遍,关于影片的煽情部分,终于淡漠了很多,更多的看到了一些之前没有看到的内蕴——
那是库布里克不死的幽灵。
作为库布里克未竟的遗作,围绕在这部电影身上的最大的命题一直就是:库布里克活着的话会拍成什么样?斯皮尔伯格到底是拍好了还是拍毁了?
关于这个问题,虽然斯皮尔伯格式的煽情一直为影评人所诟病,但是我还是能看出来,库布里克那不死的幽灵仍萦绕在这部电影身上。
最简单的,据洛杉矶时报与斯皮尔伯格的访谈中所透露出的:
库布里克曾设想造出一个机器小男孩来扮演《A.I.》里的主角,但事实证明这是个灾难,他留下第一和第三幕,中间的部分就像一个梦的碎片,我如今把这些碎片恢复了原样。
这和我们观影的体验是一致的,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机器人大卫被抛弃之前的部分,库布里克的气质是根本掩盖不住的,无论是人物关系的设置、场景的调度、音乐的使用,都让我有一种老库未死的错觉。
是的,简洁、冷冽。那是一种诡异而生硬的质感,在那个小小的家庭里,大卫是为了填补重病的马丁而存在的,而马丁居然回来了。只有库布里克才会把故事的重心放在挖掘这两个小孩子的关系上,貌似为了争夺妈妈的爱而吃醋,但却又有很深值得挖掘的:
- 机器之爱。
大卫所谓的「爱」是无本的、是虚无的。大卫的被生产,是一个失去爱子之人的执念。而大卫的爱,却来自于设定好的程式,是可以批量生产的。
这一切,在电影的一开始,就通过那个女机器人的嘴说出来了。什么是爱?
爱是我先微张我的双眼,呼吸急促,体温开始上升……
是的,这是人类在爱的时候,身体层面所产生的变化。而这一切被通过程式被写入到机器里,被针扎时还会模拟出疼痛的反应。
好电影的开头都是值得留意的,这部也不例外,关于机器之爱的一切,其实都反映在了故事的一开始。
这台儿童机器人对「主人」的爱,可以永无止境,历久弥坚。但是这其中的原因呢?这份爱是怎么来的呢?
很简单,程式的设定,片中的母亲莫妮卡念了七个单词,然后孩子的瞳子一瞬间亮了起来,然后他就开始疯狂地爱上了妈咪,哪怕从一开始,莫妮卡就抛弃了他,这孩子依旧会走上那条寻找妈咪的旅途。
机器之爱区别于人类之爱,最诡异的地方就在于,机器爱一个人,仅仅是因为程式的设定,而人爱一个人,则复杂得太多。哪怕这台机器拥有复杂的潜意识,无限接近了人类,但在这个故事里,程式才是背后真正冷酷的导演。机器女人被设置为感受到了有人伤害她要模拟出疼痛的反应,她就只能做出这样的反应;大卫被设置为坚持不渝地爱,那么他就只能跨越两千年依然去爱。
与之相呼应的,是机器屠宰场中那个朽坏的保姆机器人,到最后依然履行着自己保姆的职责,对大卫百般呵护,这难道不是一种所谓的爱么?
这份机器之爱,与其说是纯粹无暇的,更不如说是虚无的爱。把人物关系设置为母亲与孩子,是一个灵巧而充满恶意的障眼法,那份被设定的、虚无的爱,放在孩子身上,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自私的显露。如果把故事设置为男女之爱,一个被抛弃了的机器人爱人,做出大卫一般的找寻,假使再纠缠在对方的身边,做出自私的举动,那么观众的观感恐怕就不是感动这么简单了。
- 人类的感情。
这个问题,依旧是来自开头的会议。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拷问了人类之爱。
在整个故事内,人与机器的互动啊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回到大卫所在的那个小家庭,可以挖掘的关系,其实有好几重:
1,莫妮卡对大卫的感情是如何的?
这对母子之间,就如我上面所说的,感情是无本的。大卫的感情是被设定好的程式,虚无但永世不渝。而值得玩味的是莫妮卡对大卫的感情——
她无疑是爱大卫的,这份爱一开始来自于对濒死儿子的爱,她认为儿子难以存活了,讲这份爱转移到了大卫身上。从她下定决心念出七个单词触发了大卫爱的程式;到她因为大卫为了讨好她撒上了香水,而第一次把儿子的影像重叠到了机器身上,拿出了儿子的玩具泰迪熊;再到她发现大卫给她写的充满爱意的信件……这份爱的逐渐加深,导致了她面对无解的局,没有选择去销毁大卫,而是选择在抛弃的同时依依不舍,让大卫躲避危险。
这本身是很值得感动的温情故事,但我仿佛在这份温情背后,看到了库布里克诡异的笑容。
人类的爱,可以因为一些简单的行为而触发。这是一种比念七个单词更高级的触发方式,但绝对不是无迹可寻的。通过莫妮卡对大卫产生感情的整个过程,我惊恐地发现,这种爱也是可以生产的,机器人小孩简单的行为,就能够导致爱的产生。或者说,机器之爱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人类之爱有迹可循导致的。这一切导致了大卫可以批量生产。
人类也有个设计师么?人类也有程式么?
我想,在老库原本的设想中,为什么要搞出机器人舞男这个角色,恐怕就是对这一命题的深化。机器的设计,本身就蕴含着对人类感情的洞察和愚弄——
舞男在片中提到女人,一瞬间就会变成情圣,拿下任何女人都不在话下的样子。他长得帅气,擅于调情,更重要的是技术精湛,你说气人不气人。
片中那个面对家暴可怜兮兮的女人,在舞男吻她的那一刻,心灵深处没有一软,我想是不可能的。
在电影的设定中,大卫是第一台可以爱的机器人,可以推断出,舞男明明是不具备爱的功能的。但是这个不懂爱的机器人,依旧通过他的程式俘获着一个又一个女人的欢心。这代表着,人类可以对不具备爱的程式的机器人产生爱的情感。
莫妮卡何以爱上了大卫?这个女人又何以爱上了舞男?
细思极恐。
遗憾的是,斯皮尔伯格并未在这个话题上再去拓展了,这也导致了这个原本处在主角地位的机器人沦为了配角。
但是,我明明感觉到了,库布里克的獠牙在重重包裹之后依旧森咧无比。
2,马丁对大卫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
最浅一层的处理,是兄弟间为了争夺母爱,醋意横生。
但这份感情和醋意有关,却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吃醋,这种感情的表述,也是有丰富层次的。
自从马丁从重病中归来,真假小孩之间的火药味,就开始显露了。
这从争夺泰迪熊的事情上第一次展现。
马丁说:泰迪,到我这儿来!
大卫也说:泰迪,到我这儿来!
泰迪无可奈何,大叫着妈咪,扑向了莫妮卡。
简简单单,但是把这说成是争夺在母亲那里的宠爱,却让我不太满意,这场竞争的开始,马丁明明在说:「我们试试看他会先到谁那儿?」
这是在争夺一个老式玩具熊先到谁哪里去,其实和妈妈是无关的。他们两个是在竞争个高下,这个高下,看似两个小孩在争夺家庭地位的高下,其实衍生开来,却是人类对机器人对技术原生的恐惧。
果然,接下来,马丁趾高气扬地问了大卫好几个问题,个个正中靶心——
虽然我们心中想说:NO。但是其实答案是:YES。大卫就是一个爱的超级玩具,后面的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可以复制的。
技术=把戏。大卫的把戏就是永世不渝去爱一个人。
我是真人,你是机器。我是真人我骄傲。但当马丁发现机器人大卫比他长得高的时候,他又一次不平衡了:他们居然把你做的比我还高?
这是人类最深切的恐惧,通过技术做出来的的东西,居然比人类本身还要强大。关于人工智能毁灭人类的恐惧,成为了科幻文学中历久弥新的母题之一。
那游泳池畔,拿着刀子面对大卫的孩子们,满脸都写着对自己是真人的骄傲和对机器的敌意。
在这部片子里,所反映出的究极形态,即是机器人屠宰场。在这里,人们为了各种花式杀机器人而欢呼雀跃,甚至说,这种屠宰场的存在,变成了人类这种感情的泄洪口。
是的,看上去是粗野无谓的,甚至有种虚张声势的滑稽。这种恶,驱使着马丁怂恿大卫拿着剪刀站在了母亲的床边。
而再深究下去,这份焦虑和恐慌的源头在哪里。恐怕要归结在独一无二这四个字上去了。
我们人类本身是独一无二的智慧生命,但机器的出现,动摇了这种独一无二。在这部电影中,人们都在惊叹,大卫做的真是真实,就像是一个普通的小孩子。这个普通,其实代表了人类独一无二性的颠覆。
而有趣的是,独一无二这个词却并未使用在人类身上,而是一直被用在了大卫身上。大卫在片中抓狂的那次,他砸碎了另一个大卫。
这才是大卫第一次表现出他自己的感情,那份被设定的爱不是的,由这份爱衍生出的占有欲和对自己独特性的焦虑才是。
在这一刻,大卫终于如同Dr. Know所言,在狮子流泪之处,变成了一个 real boy。
当大卫看到批量化生产的自己,正如马丁看到了自己,故事在这里完成了一个环形。
- 两千年后的部分。
两千年后的部分,一直是为人诟病的。尖刻的影评人们甚至说,这是斯皮尔伯格画蛇添足的,把一个深邃的故事变成了温情泛滥的电影。
但根据我看到的资料来看,这是不对的。斯皮尔伯格所修改部分,仅仅是大卫最终从醒着看见母亲消失到自己也睡着了。故事大抵的脉络,依旧是依照库布里克的设定在运行的。
那么为什么要设置出这样一个结尾呢?是为了滥情么?
当然不是,那温情的背后,库布里克的冷酷依旧浸透了这一切。
我们来简单看一下整个结尾的故事:2000年后,地球被冰封,人类灭绝了,神秘的来客从曼哈顿的冰层中救出了大卫,并出于对人类感情的好奇,满足了大卫的愿望,让莫妮卡复活了一天,母子二人在一起度过了美好的一天,然后莫妮卡永远睡去。大卫或者醒着睡着,故事结束了。
其实这是两千年后,故事的又一次复刻。我们来看这样的对应——
- 莫妮卡面临丧子——对儿子的爱——大卫的被创造——母子之间的爱
- 大卫面临母亲的不复存在——对母亲的爱——莫妮卡的复活——母子之间的爱
你看,这完全是如出一辙的。
而这其中的不同之处就值得玩味了,被安慰的主体,从一个人,变成了一台机器。大卫的被创造,是自己不可抗拒的,被写入了怎样的程式,他就做出怎么样的行为;而莫妮卡的这次复活,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复活,是神秘来客根据大卫的需求处理过的,莫妮卡在一整天内,似乎忘记了她现实中除了大卫之外的一切,大卫从未去考究,这个莫妮卡是真的复活来的,还是一个虚幻的程式。
在这份不容抗拒上,不管是不是库布里克,都开了一个绝佳的玩笑。
当年的莫妮卡,因为大卫的几个行为产生了爱这样的情感;而如今的大卫,又从这个不真实的莫妮卡身上获得了慰藉。
那么什么是爱呢?因为真实?因为真人?因为机器?因为心灵?
最后的画面温情无比,但那温情的幕后,是一片冷冽的海洋。
以上。
四、斯皮尔伯格的妻子?
凯特·卡普肖
美国女演员
代表作《少数派报告》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妻子
凯特·卡普肖(Kate Capshaw)是一名影视演员,1953年11月3日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主要作品有《少数派报告》、《女孩向前走 Due East 》、《Indy's Women: The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Tribute 》、《情书》等。
凯特·卡普肖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曾做过两年教师。1981年迁居纽约,拍过广告片,出演过电视剧。
五、斯皮尔伯格流媒体
斯皮尔伯格流媒体:数字化时代的娱乐新风向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流媒体娱乐产业蓬勃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全球知名导演的斯皮尔伯格近年来也加入了流媒体市场,推出了自己的影视作品,引起了广泛关注。
斯皮尔伯格流媒体作品的推出,不仅丰富了流媒体内容,也为业界带来了新的商业机遇。在竞争激烈的流媒体市场中,斯皮尔伯格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精湛的导演技巧,吸引了大批粉丝,为流媒体平台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和用户。
斯皮尔伯格流媒体作品的成功离不开他对技术和内容创新的追求。他不断尝试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打破传统电影制作模式,创造出更具视听震撼力的影视作品,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
斯皮尔伯格流媒体作品的特点
- 内容丰富:斯皮尔伯格的流媒体作品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题材,既有科幻动作片,也有历史剧情片,满足了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
- 情感真挚:斯皮尔伯格擅长刻画人物内心世界,通过细腻的情感演绎,打动观众的心灵。
- 技术先进:斯皮尔伯格善于运用最新的影视技术,在影像呈现和特效制作上力求完美,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享受。
- 主题深刻:斯皮尔伯格的作品往往以深刻的主题和思想内核为基础,引发观众思考和探讨。
斯皮尔伯格流媒体作品的成功给了其他导演和制片人一定的启示。在数字化时代,内容为王,技术为辅,在创作过程中要不断创新,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赢得市场。
斯皮尔伯格流媒体作品的影响
斯皮尔伯格作为知名导演的加入,为流媒体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他的作品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用户,也能推动行业的发展和变革,提升整体的影视娱乐水平。
斯皮尔伯格流媒体作品的成功也为其他导演和制片人树立了榜样,让他们意识到流媒体时代的到来,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变化,并取得成功。
总的来说,斯皮尔伯格作为一名资深导演,他加入流媒体市场所创作的作品,不仅拓宽了自己的创作领域,也为整个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的影视作品。
六、斯皮尔伯格评价成龙?
和斯皮尔伯格合作时成龙曾要求斯皮尔伯格为其影片增加一些电脑特技,不枓遭拒绝,斯皮尔伯格告诉成龙:“你便是最棒的特技效果”。这句话便是对他本人最大的肯定。
成龙还有一个非常优秀的班组与之配合,那就是著名的成家班:一个已经完全熟悉成龙性格和特点,以及他的拍摄手段和方法的组织。
那里面的人个个是特技高手,而在香港,他是靠着这些兄弟的配合才获得了成功;而去了好莱坞,更是靠着这些原班人马的帮助,才有了自己的今天。
七、斯皮尔伯格评价张艺谋?
斯皮尔伯格认为,在张艺谋奥运会开幕式的导演中,很好的表现出了人类的渴望与内心平和的冲突。这个主题也是他电影中经常涉及的,“他很好的展示了和谐与和平的主题,这也是奥运会的主题之一。通过那个晚上视觉与感情的华丽表现,他教育、启迪并娱乐了我们所有的人。由此,他也确保了自己在世界历史上的一席之地。”
八、斯皮尔伯格票房统计?
目前斯皮尔伯格稳坐导演电影总票房榜首,总票房高达105亿美元。
斯皮尔伯格曾执导了无数经典,《大白鲨》系列、《夺宝奇兵》系列、《外星人ET》、《侏罗纪公园》系列、《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以及几年前的现象大作《头号玩家》。
可以说每一部都是经典,都是粉丝爱不释手的多刷佳作,或许在好莱坞还有许多伟大的导演,但如果说谁才是导演们心中唯一真神,或许也只有斯皮尔伯格才能担得起这个名号。
九、斯皮尔伯格主导影片?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于1946年12月18日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犹太人血统,电影导演、编剧和电影制作人。
他导演的著名电影有:夺宝奇兵4、世界大战、慕尼黑、幸福终点站、我知道你是谁、Ca少数派报告、人工智能、拯救大兵雷恩、断锁怒潮、失落的世界侏罗纪公园、 辛德勒的名单、侏罗纪公园、虎克船长、直到永远、夺宝奇兵、太阳帝等等。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第一部电影是在亚利桑那州斯考茨德尔的一家旅馆中拍摄的。13岁时,斯皮尔伯格拍摄了一部战争电影《无处容身》在“峡谷影展”中获奖。1971年,斯皮尔伯格导演了他的第一部电视片《决斗》。1975年拍摄了电影《大白鲨》,1982年的电影《E.T.》 使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首次获得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1993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侏罗纪公园》上映。同年凭借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 最佳导演等多项大奖;1999年再次凭借电影 《拯救大兵瑞恩》获得第71届奥斯卡最佳导演等多项大奖,2009年获得第66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终身成就奖。
十、为什么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科幻电影《人工智能》(《AI》)能成为经典?
谢邀 @洪江 。
斯坦利•库布里克早在70年代就产生了拍摄《人工智能》的想法,故事的最初灵感来源于《木偶奇遇记》,库布里克将它称为“机器人版匹诺曹历险记”。
梦想与成长,一直是美国大片的主题之一,机器人版匹诺曹也不例外地演示了梦想与成长。
片中机器人戴维的梦想就是获得母亲的爱,在追逐这个梦想的过程中,他得到了成长,获得了一天的属于自己的母爱,并知道了自己不是独一无二的自己。
机器人戴维寻梦的过程,是追求身份认同和个体价值的过程。他希望得到母亲的爱,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自己。
身份认同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受到新左派、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的特别青睐。其基本含义,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这个词总爱追问:我是谁?从何而来?到何处去?自我身份认同,强调的是自我的心理和身体体验,以自我为核心。
社会身份认同,强调人的社会属性。
在更广泛的含义上,身份认同主要指某一文化主体在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进行的集体身份选择,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思想震荡和巨大的精神磨难,其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一种焦虑与希冀、痛苦与欣悦并存的主体体验。我们称此独特的身份认同状态为混合身份认同。
个体价值,充分肯定每一个个体的价值和潜能,肯定个体的努力,把个体看成是一种独立的存在。
片中机器人戴维,被制造出来代替收养家庭中重病的儿子,机器人的启动过程中赋予了他感知母爱的程序,所以,虽然他无血无肉,但是他感知到了母亲莫妮卡对她的关爱,当他的替代者,真正的儿子病愈回到家中时,他的替代作用不再重要,他被收养家庭遗弃于森林,否则就会被回收到机器人工厂销毁。
戴维历经磨难,寻找能够重新获得母爱的路径,两千年后,在好心的机器人为其虚拟出的与母亲相聚的一天中,他圆了自己的梦:找回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母亲,成为了一个真正属于母亲的儿子。
虽然美好的一天转瞬即逝,母亲陷入了长眠,戴维也在母亲身边睡去,但是他的梦实现了,他也成长了,这就是一个美好的结局。
影片中的机器人如此,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类,何尝不是如此,终其一生也是寻求身份认同和个体价值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