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投和基建关系?
今年的地方财政与城投都陷入了相对的困难,主要精力都用于保障债务兑付与控制债务风险,基本已经很难腾出手来新增投资。
但作为“十四五”的开局年,新型城镇化、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都亟待推动,具体项目的需求持续增强。在需求与现实的压力下,基建项目的投资重任转向了以省属国企、央企为主的国资系统,引领基建市场再次出现变化:
融资能力是核心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项目有投资体量大、收益低但稳定的特征,因此融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项目能否成功实施。在之前的数年,由于地方政府的信用背书与政府债务扩张,大部分基础设施投资都由地方财政或者城投公司进行融资、建设;但由于基建项目投资回收期与债务期限存在比较大的错配,引发了一定程度的债务风险,已是当下被监管的核心焦点。
因此,近期国常会提出了“政府降杠杆”,并着手开始控制地方隐性债务;同时也开始对城投及影子银行进行清查与调控,在债务压力的限制下,无论财政还是城投,都进入了收缩周期,新增投资规模将有一定的下降。
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倾向于将本地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项目寻求更大的企业进行合作,借更高信用主体的强融资能力降低项目的投融资成本、实现项目的资金平衡;许多央企、省属国企凭借自己的融资能力在地方上受到广泛欢迎,极大的拓展了自己的业务范围,实现了企业营收与盈利的共同扩张。
市场模式是关键
央企、省属国企在地方投资基建与公共服务并不新鲜,以往的投资也常与地方债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曾因国资债务率扩张过快受到了国资委的高度关注。因此,这一轮发展的核心实质上在于市场化模式与手段:
一是投资市场化,不再直接与地方财政挂钩、形成地方债务,而是从项目本身寻求收入;
二是行业整合,一些省属企业已开始将省内的行业资产进行整合,通过构建全产业链或产业闭环,形成多维价值的提升,实现行业的资本化;
三是资产证券化,在高信用主体的加持下,全过程业务都可以实现高度的资本化,尤其是可以通过资产的证券化避免资产的沉淀,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地方政府的诸多问题。
因此,在市场化模式的加持下,国资既可以避免地方债务的嫌疑、又可以不加重自身的债务负担,自然更有意愿参与地方的广阔市场。
金融改革是推手
在近期的金融改革与监管中,我们可以逐渐感受到金融业的转向:地方债务风险隐现、政信业务不再吃香;涉房业务迎来史上最强监管,全方位资金受到管控。在这样的金融改革导向下,未来的信贷将进一步向实体经济项目流动,以国资为主体投资的基建与公共服务项目,自然会受到金融机构的大力欢迎
二、科技创新与新基建的关系
科技创新与新基建的关系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科技创新与新基建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为新基建的实施提供了强大支撑和技术保障。
首先,科技创新为新基建注入了强大动力。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为新基建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手段和应用场景。通过科技创新,新基建得以高效、智能地实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其次,新基建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舞台。新基建项目涵盖了数字基础设施、智能物流、5G网络建设、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科技企业通过参与新基建项目,不仅可以拓展业务领域,还可以加速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升级。
此外,科技创新与新基建的融合发展也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新基建建设过程中,传统行业如能源、交通、制造等将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实现产业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和品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助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长远来看,科技创新与新基建的紧密结合将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生活智能化、城市发展智慧化。在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科技创新为新基建注入了无限可能,推动着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的飞速进步。
因此,加强科技创新与新基建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举措。只有不断促进科技创新,不断推进新基建建设,才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繁荣稳定的美好愿景。
三、新基建人工智能行业分析
新基建人工智能行业分析
近年来,新基建的兴起推动了人工智能行业的蓬勃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趋势、应用场景以及未来展望。一、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行业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如制造业、医疗保健、金融业和零售业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智能化的决策支持。二、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
1. 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生产线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医疗保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应用于医疗影像诊断、疾病预测和智能医疗护理等方面,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3. 金融业: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实现风险控制、智能投顾和智能客服等方面的发展,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4. 零售业: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智能推荐、智能库存管理和智能物流等方面的发展,提高零售业的竞争力和客户满意度。三、未来展望
随着新基建的推进,人工智能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的重要力量。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价值。四、新基建项目?
“新基建”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根据各类媒体报道,目前“新基建”主要包括七大领域: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
基建投资历来是稳定经济增长和保障就业的重要方式。今年各省份公布的重点建设项目中,基础设施建设仍是重点。而基建项目中,5G网络建设等“新基建”项目的占比又有明显提升,因而新基建一时间成为了2020年的热门关键词,在资本市场受到资金热捧。
不过新基建并非是新提出的概念,早在2018年国家就曾明确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
五、新基建定义?
新基建是指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新基建不仅包括传统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等,还涵盖了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5G等领域的发展。通过提升科技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新基建旨在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生活质量,并引领未来社会的进步。
六、新基建范围?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七、解密人工智能新基建:未来科技发展的新引擎
人工智能新基建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新基建成为各国重点发展的领域。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着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慧城市到智能交通,从工业互联网到医疗健康,人工智能正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新引擎,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人工智能新基建的背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不断演进,促进了传统基础设施向智能化、数字化的转型。人工智能新基建注重的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更侧重于数据的优化利用和智能决策的赋能。未来,智能交通将大幅提升交通运输效率,智慧城市将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工业互联网将催生新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
关键词:人工智能、新基建、科技发展、智慧城市、智能交通
在中国,人工智能新基建已被列为“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领域,各项政策和资金扶持都相继出台,助力人工智能新基建的蓬勃发展。同时,各地也纷纷展开相关的示范项目,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创新。在国家层面,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和推进将为人工智能新基建提供更为稳定的政策环境。
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和科研投入。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大了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投入,培育了大批专业人才,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和创新。同时,产学研深度融合也为人工智能新基建提供了持续的创新动力,促进了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
总的来说,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发展将为经济社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智能世界中,人工智能新基建能够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可能。
感谢您阅读本篇文章,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您对人工智能新基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在未来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八、新基建的意义和作用论文?
新基建的内涵与意义
2.1 内涵丰富:符合未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是“五新”
“新基建”是有时代烙印的,如果说20年前中国经济的“新基建”是铁路、公路、桥梁的话,那么未来20年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则是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等消费升级重大民生领域。当然,在一般基础设施领域,须注重通过数字化改造和升级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启动“新”一轮基建,关键在“新”,要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不是四万亿重来,简单重走老路,导致过剩浪费和“鬼城”现象。
未来“新”一轮基建主要应有五“新”:
一是新的领域。调整投资领域,在补齐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传统基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5G、特高压、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教育、医疗等新型基建。以改革创新稳增长,发展创新型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新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最终是为人口和产业服务的,最大化经济社会效益。未来城镇化的人口将更多聚集到城市群都市圈,比如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未来上述地区的轨道交通、城际铁路、教育、医疗、5G等基础设施将面临严重短缺,在上述地区进行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最大化经济社会效益。对人口流入地区,要适当放松地方债务要求,不搞终身追责制,以推进大规模基建;但对人口流出地区,要区别对待,避免因大规模基建造成明显浪费。
三是新的方式。新基建需要新的配套制度变革。新基建大多属于新技术新产业,需要不同于旧基建的财政、金融、产业等配套制度支撑。财政政策方面,研发支出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低税率;货币金融政策方面,在贷款、多层次资本市场、并购、IPO、发债等方面给予支持,规范的PPP;产业政策方面,纳入到国家战略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
四是新的主体。要进一步放开基建领域的市场准入,扩大投资主体,尤其是有一定收益的项目要对民间资本一视同仁。事实上华为、腾讯、阿里等企业已经大力投入新基建。政府、市场和企业相互支持配合,区分基础设施和商业应用,前者政府和市场一起,后者更多依靠市场和企业,市场能干的尽可能交给市场,更有效率,政府提供财税、金融等基础支持。
五是新的内涵。我们认为,除了硬的“新基建”,应该还包括软的“新基建”,即制度改革:加强舆论监督和信息公开透明、补齐医疗短板、改革医疗体制、加大汽车金融电信电力等基础行业开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改善营商环境、大幅减税降费尤其社保缴费费率和企业所得税、落实竞争中性、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新激励机制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积极性等。
九、新基建怎么入行?
要从事新基建行业,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步骤:
1. 学习相关知识:了解新基建的概念、定义和发展趋势。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报刊杂志、学术论文以及关注行业动态和政策指导文件等途径,获取相关知识。
2. 整理技能与背景:考虑自己的技能、专业背景和兴趣,在新基建领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绿色能源等。如果当前的技能不足以支持进入新基建行业,可以考虑继续深造或参加培训课程,提升相关技能。
3. 寻找就业机会:了解新基建领域的企业和项目,寻找与自己兴趣和能力匹配的岗位。可以通过招聘网站、招聘会、人脉关系等渠道了解并申请相关职位。
4. 参与项目或创业:除了就业,也可以主动参与新基建项目,可以是国家级、地方级或企业级的项目。你可以积极参与项目申报、合作或者考虑自己创业,提供与新基建相关的产品或服务。
5. 持续学习和发展:新基建行业快速发展,需要保持敏感度和持续学习的态度。关注行业动态、技术创新和政策变化等,并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在准备进入新基建行业时,还要关注相关政策法规、市场需求和投资趋势,这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就业或创业的机会。
十、新基建具有什么?
新基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二、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三、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伴随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外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将持续跟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