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异同?
一、显性差异
(一)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在功能上的差异又表现在三个方面:
1、政治权力的不平等。城市制定的各项政策是为城市服务的,不利于农村的发展。
2、城市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动地位,农村处于被动地位:城市辐射农村,它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农村为城市服务。
3、人均劳动生产率差异很大,城市用50%的劳动人口创造出国民经济总值的80%,显然,城市人均劳动生产率高,乡村反之。
(二)景观差异
城市以人造景观、人工生态环境为主,人地关系相关最剧烈,自然环境改造最大。由于城市在土地利用、建筑物、空间利用等方面的多样化,也就导致了城市的文化景观多样化、复杂化。而农村则以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环境为主,人地关系相关简单,自然环境改造不大。具体地说,城市与乡村在景观上有四大差异:
1、城市建筑密度大,乡村建筑密度小。
2、城市建筑物高、层数多,乡村建筑物相对矮小,层数少。
3、城市建筑除向高空扩展外,还向地下空间扩展,地下还建设有如地铁、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场等建筑,还设有市政管道如上水道、下水道、消防管道、煤气管道、电线、电缆等;乡村建筑则只集中在地面。
4、城市道路纵横交错,类型各异,网线密集;乡村则一般只有一条“—”字型或“+”字型道路。
(三)社会生活差异
1、物质生活差异 城市居民穿衣新潮、款式多、交通方便、方式多样;乡村居民穿衣相对落后、式样少、交通不方便、方式简单。
2、精神生活差异 城市居民文化生活丰富,假日多,工作节奏快,以每日活动为规律,追求层次高,时间观念强,道德法律观念强;而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时间观念、工作节奏随长时的变化而变化,追求层次相对较低,道德法律观念比较淡薄。
二、本质差异(隐性差异)
以上的显性差异能观测研究,非常明显,而城市与乡村最重要的还是本质的、潜在的、隐性的差异,表现如下:
1、社会性质差异
城市——异质化社会,差异太大;
乡村——同质性社会,差异不大。
2、社会化程度差异
城市——社会化程度高,分工复杂,收入状况差异大,“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较强,需要彼此互相帮助;
乡村——社会化程度低,工作单一,收入状况差异小,独立性强。
3、组织化程度差异
城市——组织化程度高,只要一个方面(供水、电等)出现问题,易引起混乱;
乡村——组织化程度低。
4、融合力差异
城市——融合力强;
乡村——融合力弱。
二、聚落分类?
可以把我国民族聚落分为山地聚落 (包括缓坡地带 )、高原聚落、平原聚落 (含低洼盆地、平坝 )、草原聚落、沿海丘陵聚落、湖滨水域聚落等类型。
乡村聚落分类是指按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划分乡村聚落类型。乡村聚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同地区的乡村,聚落内部的组成要素、结构与布局(如经济职能、村落形态、房屋建筑形式结构等)均有明显差异,聚落类型也不相同。
按经济结构可分为:农村(农业聚落)、山村(林业聚落)、牧村、渔村以及拥有较多乡村企业、家庭工副业的中心村和乡村集镇,或具有上述两种以上经济活动的兼业村落。在农区和林区,聚落通常是固定的。按其形态特征分为点状聚落(又称散漫型村落或散村)、线状聚落(路村、街村)及块状聚落(又称团聚型村落、团村或集村)。
在牧区,除定居聚落外,还有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篷聚落;在水乡和江河,有以舟楫为家的水上人家。聚落分类的目的是认识和掌握不同类型聚落的基本特点和分布规律,以便采取不同的村落整治措施和科学地制订村落规划,协调村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为村落建设服务。
三、平原聚落与山区聚落的差异?
平原聚落面积大,呈团块状分布。山区聚落面积小,沿公路或河流呈带状分布
四、什么叫聚落?聚落是如何分类的?2、聚落有什么作用?
聚落:有集中修建的房屋住所的人类日常聚居的地方。
大多根据聚落的职能或形态特征划分。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五、丽江古城是乡村聚落还是城市聚落?
丽江古城是一个兼具城市和乡村特征的聚落。在历史上,它是一座以农业为主的小城镇,拥有典型的乡村生活与建筑特色。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丽江古城日益向旅游城市方向发展,如商业街的兴旺和居民外迁等。尽管如此,丽江古城也保留了其原始性格,不断努力在城市化和生态旅游之间取得平衡,实现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丽江古城可以看作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融合乡村与城市元素的独特聚落。
六、地理聚落教学反思
地理聚落教学反思
引言
地理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学生们比较抽象的学科之一。而聚落作为地理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更加难以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反思当前地理聚落教学的问题和不足,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
问题分析
地理聚落教学中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和挑战。首先,学生对于聚落的概念和特征理解不深,往往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表面,缺乏实际的感知和体验。其次,教学内容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参与,学生很难从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再次,教学资源和教材的不足,限制了地理聚落教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解决方案
为了改善地理聚落教学的效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
- 引入实地考察: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聚落的真实存在和特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地理现象的理解。
- 设置互动环节:在课堂上,可以引入小组合作、问题解答和讨论等互动环节,增加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 多媒体教具: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具,如投影仪、互动白板等,展示聚落的图片、视频和模拟场景,使学生在视觉上获得更加直观的认知。
- 多样化教材:丰富地理聚落教学的教材资源,包括绘本、地图、实物模型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知聚落,并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教学案例
下面我们以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来说明如何有效教授地理聚落:
案例背景
学校周边有一个较大的聚落,包含了不同类型的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学生对于聚落的组成和功能不太了解。
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走访聚落的不同区域,观察并记录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的特点和功能。学生可以进行访谈、拍照等方式,以便加深对聚落的理解。
接下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们在实地考察中拍摄的聚落照片,让学生们一起探讨聚落的组成和特点。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功能和人口分布等问题,激发他们对于地理聚落的兴趣。
然后,教师可以引入小组合作的环节,让学生们一起讨论并制作一个关于聚落的绘本。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聚落区域,通过绘图和文字来描述该区域的特点和功能。
最后,学生们可以展示他们制作的绘本,并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互相提问、分享观点,加深对聚落的理解,并提醒他们思考如何改善和规划聚落的发展。
结论
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案和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改善地理聚落教学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通过引入实地考察、增加互动环节和丰富教材资源,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地理思维。
地理聚落教学反思是教学改进的重要环节,我们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便培养出更多对地理感兴趣和具备地理素养的学生。
七、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陶制品不同?
半坡聚落居住的房屋为半地穴式结构,河姆渡聚落居住的房屋为干栏式结构;半坡聚落主要种植粟,河姆渡聚落主要种植水稻;半坡聚落已会制造彩陶作品,河姆渡聚落也会制造彩陶。这些都与考古发现相符,而半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陕西西安,河姆渡聚落位于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八、何为徽州聚落?
徽州传统聚落的建筑空间与外部空间是一个完整的空间体验整体。内部空间概指祠堂、书院、宅第、园林等所围合的部分;外部空间主要有街巷、广场、水口、池塘等形式。徽州传统聚落的选址与营建往往是随地形而成就,因而其中的公共空间形态丰富、尺度多样,既包括部分建筑空间,又包括外部空间,体现着徽州人存在的生活状态。
九、什么是聚落?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在古代聚落主要指村落。现代对于聚落的定义更宽泛了,人们对聚落的情节也是越来越浓,但现在很少有聚落的形式和文化了。其实在北京延庆,有一个奥伦达部落•原乡小镇,他们运营着数百个梦想聚落,奥伦达部落会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不同的聚落,比如话剧社、花友汇、舞蹈团等
十、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特征是什么?A组团状聚落B条带状聚落C带状聚落D点状聚落?
这道题不严谨。以我国东部地区位例:华北、东北平原以团块状为主,长江中下游村落以带状为主,大城市以组团状为主(受河流影响),例如武汉、重庆等。
BC条带和带状是以回事。
干旱区的绿洲或草原上的居民点一般成点状,如有河流,也成带状分布。
所以,你只要多学习,综合分析。不必计较本题选什么。
命题者的意图:选A。